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著名学者耿幼壮教授来我校讲学

发布日期:2016-09-27 作者: 点击:

2016 9 20 18:30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耿幼壮教授在我校中心校区东荣大厦十楼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知识生产与跨文化交流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

耿教授以国内对西方学术研究的现状导入论题,中国学界对西方固有形态特别是感性思维(即想象)的认识不太清晰,由此产生对西方话语使用的忧虑。耿先生提出,我们能够通过研究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异邦想象,探讨比较文学发展进程中知识生产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耿教授就知识生产与跨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从异邦想象的角度切入,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及可能性。

一是谢阁兰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与跨文化交流中的异邦想象问题。谢阁兰提出对“中国的一种幻象”的追求,意味着我们难以区分西方对汉学研究中的“灵动飘逸的异邦想象”和“详实严谨的实地考察”。通过对谢阁兰《中国书简》《中国西部考古记》《古今碑录》等作品的解读,耿教授提出作者笔下异国情调的力量即是认识“他者”的能力,作品目的在于揭示诗人想象中的理想国度,而跨文化交流中时刻充满这样的异国想象。

二是博尔赫斯和福柯笔下思维和存在的历史先验性问题。耿教授认为,博尔赫斯作品中多次出现“中国百科全书”,解构了以百科全书为象征的理性主义传统。而对哲学家福柯而言,异邦想象意味着幻想与真实的共同体,这些不可思议的异邦幻想是历史真实的产物,重要的不是历史如何存在,而是不可能的事物如何成为历史存在。耿教授提出,历史存在的先验性是我们的思想和存在永远无法逃离的限度,关键是历史如何成为历史并被我们所接受。

三是费诺罗斯和庞德的是学思想和文献资料的可靠性问题。两位学者身上体现了西方对于中国文字的认识,费诺罗斯在《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中提出了“表意文字法”的诗学研究方法,庞德则继承费诺罗斯通过表意文字法这一策略对中国诗歌做出了最独特优美也最武断离奇的翻译。这两位学者的研究删去了中国古代诗学的时间和音韵元素,而集中于对诗句空间和形象的研究,将中国文字“创作型误解”为意象鲜明的形象。耿教授继续举例证明,重要的是研究汉学中的曲解和误会是如何形成并影响前人及后人的;在此基础上耿教授得出结论,想象中的他者形象是认识和建构自身的途径。

此外,耿老师还与LEJING SPORTS师生进行热烈的互动交流,就历史的先验性掌控下我们如何通过“他者”重新认识和重构自身;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建立公共场域;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自我与“他者”的对视等问题展开积极的问答与讨论,达成了比较文学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互动交流。LEJING SPORTS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金铖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由乐竞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共同举办。系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家讲座。

(LEJING SPORTS,赵心月)